餓了么改名已經是上一波品宣的事情了,今天要說的是餓了么改名之后發(fā)生的事情。先說結論:餓了么在品牌宣傳方面表現出來的水準,絕對是國內年輕人賽道里top3的存在。
回顧今年以來,餓了么的玩法秀出天際。王一博褪去偶像外衣成為藍騎士,餓了么首次提出“從送餐到送萬物送服務”,此后又發(fā)起餓了么改名活動,火爆全網,餓了么變身渴了么,飽了么,買菜了么,上班劃水了么……以文化現象推動品牌進化,不是新鮮招數,但像餓了么玩得這么深入人心還是少有的成功案例。
在social上大玩“改名”,還沒完,餓了么直接落地最核心的品牌資產,藍騎士工裝也改了名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這是個能一直玩下去的游戲。
之前倪叔說過,餓了么全品類升級是找準了新的方向。如今來看,這個方向坐實了,堅定地走了下來。
最新的品宣視頻依舊保持了極高的制作水準,輕松好玩,體現了藍騎士的個性姿態(tài),也說出了餓了么再出發(fā)的宣言。
1
超越餓了么
拜漢字的豐富含義所賜,餓了么成功調用了孫大圣的法力毫毛:“_了么”既擁有了無邊無際的內容延展,又強化了品牌最核心的句式。
就像格特魯德·斯坦因那首驚世駭俗的《玫瑰》,通過簡單重復獲得藝術深層的意義,奠定了后現代主義的精神內核。在品牌形式上,“_了么”同樣立住了——你有任何需求、任何想要傾訴的事都可以套用這個句式。
這是一件不只快樂且有內涵的事情。有文化的公司就是不一樣。
今天的新商業(yè)江湖上,能這么玩的公司屈指可數。背后需要的是強大的市場洞察力與堅定的自我行動力。
洞察力表現在深刻理解年輕人的行為,拿出誠意與用戶交朋友。自我行動力表現在敢玩、會玩、不膈應人。
餓了么這三個字原本在品牌所指方面是存在弱勢的, 它圈定了用戶心理認知,好像平臺只是一家送餐的公司。經過一個夏天,餓了么開了天眼,搖身一變把弱勢變成了優(yōu)勢——我不只送餐,我啥都能送,“餓”字當頭,替換成別的功能,品牌瞬間出圈。
藍騎士也不再只是外賣小哥,他們是有血有肉有理想的人,是餓了么與用戶之間無縫連接的“路由器”。
緊接著,線下物料也開始投放,不只是嘴上說說,餓了么玩真的。小哥的工服七十二變,藍騎士化身孫大圣,好一個大圣歸來花果山、佛光普照水簾洞。
2
向遠處看
嚴肅看待餓了么的這波操作,本質上是品牌升級配合商業(yè)模式更新。
餓了么如果只是玩了一場文字游戲,等熱度散去,不會給市場留下只言片語。
正因為品牌的背后是“送萬物、送服務”這個核心商業(yè)邏輯,讓餓了么真正出圈。如果說送餐是一個小平臺,送萬物、送服務則一定是橫跨商業(yè)世界的一個大平臺。
從現存的送餐賽道來看,已經逼近天花板。送餐業(yè)務的特殊屬性讓“效率”成為擠壓價值的唯一出口,也因此跑進了一條死胡同。平臺要盈利,商家就得持續(xù)增加成本,騎手承壓能力也不斷被挑戰(zhàn),消費者這一端的體驗就可能背離持續(xù)優(yōu)化的初衷。
只有讓商業(yè)模式回歸到原本價值,近距離即時配送才會充分發(fā)揮效用,且通過服務內容的延展實現持續(xù)盈利,用戶的體驗閾值也將得以提升。
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送餐因為有效率要求,對騎士的壓力很大。但如果是送花,時間范圍是寬松的,送藥,則可能比送餐要求更及時。也就是說,不同的服務類目讓“效率”成為富有彈性的尺度,背后的算法與標準會極大豐富應用場景,提升使用體驗,且由于服務擺脫了餐飲“現場加工”的不確定性,整個服務通路更流暢、可控。
如果說跑通一條賽道最需要的是爆發(fā)力,跑通無數條賽道呢?更需要耐力,需要更大的生態(tài)支持。餓了么現在看得更遠了。
那個更大的生態(tài)支持,表現為品牌本身的重定向。
餓了么不再是一家送餐平臺,而是送萬物、送服務的平臺。這個定向遠遠超過“餓了么”這三個字,由此也不難理解餓了么發(fā)起的改名活動,通過調用公眾的創(chuàng)造力與參與度,拓展品牌的外延,重新打進用戶的心智,讓餓了么變成“_了么”。
看上去這只是一場創(chuàng)意上的勝利,實際上,這是品牌邏輯與商業(yè)認知的深化。餓了么接下來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。
藍騎士被徹底釋放的服務力與創(chuàng)造力,將伴隨餓了么邁向全新的主場。
申請創(chuàng)業(yè)報道,分享創(chuàng)業(yè)好點子。點擊此處,共同探討創(chuàng)業(yè)新機遇!